
今年以来,云南河口口岸以机制创新为引擎、以金融服务为支撑、以通关提效为保障,全力推动中越边境边民互市贸易提质增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24 年 1 月至 8 月,河口县累计完成互市交易量 21.75 万吨,参与交易人数达 132924 人次,一幅 “贸易兴、边民富、口岸活” 的壮美画卷在滇南边陲徐徐铺展。
“以前申报手续复杂,要准备各种纸质材料来回跑。现在在‘边互通’App,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申报,” 边民赵选辉一边熟练操作手机,一边向记者分享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实惠。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河口县创新推出的 “基层党组织 + 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 互助组 + 边民 + 国有平台公司 + 经营主体” 新型模式。该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互助组通过统一组织、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大幅降低贸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而 “边互通” App 的推广应用,则实现了申报无纸化,让边民彻底告别烦琐的纸质材料和来回奔波,贸易效率显著提升,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更是边民互市贸易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为破解边民从事互市贸易的资金瓶颈,河口县大力推进 “边民贷” 金融服务,为每名边民提供 2.4 万元免担保信贷支持。“以往缺乏抵押物和担保,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贸易规模一直受限。现在有了‘边民贷’,我们开展贸易更有底气了。” 一位长期参与互市贸易的边民说道。富滇银行红河自贸区支行行长董力介绍,银行通过简化贷款手续、优化审批流程,确保边民及时获得资金支持,同时还将持续深化与越南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跨境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为边境贸易高质量发展筑牢金融支撑。
走进河口北山国际冷链物流园的加工厂区,浓郁醇厚的咖啡香气扑面而来。今年 6 月 27 日,一批重达 20 吨的越南咖啡豆自河口口岸顺利通关后,随即进入园区开展就地加工,标志着河口口岸首条规模化咖啡落地加工生产线正式建成并投产试运行。“项目投产后,预计首年产量可达 2 万吨,将带动边民交易 7.5 万次,实现增收 500 余万元。” 项目负责人朱敏介绍道。近年来,河口县积极探索并深化 “边民互市 + 落地加工” 模式,充分用活政策红利,将 “沿边”“跨境” 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引进和培育落地加工企业,河口县实现了互市商品就地转化增值,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商品品类已扩展至 7 大类,涵盖榴莲、椰子、咖啡豆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规模效应持续增强,不仅为边民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 “以贸易带动加工、以加工促进贸易” 的良性循环。
为适应互市贸易蓬勃发展的需求,河口口岸持续加强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河口海关充分运用 5G、物联网等新技术,对口岸通关设施实施一体化改造,探索搭建 AR 全景可视化平台,建设智慧查验调度系统,大幅提升海关监管精准度和口岸整体通关效率。河口海关口岸监管一科科长赵明表示,海关牵头建立 “口岸 — 属地” 信息互通与执法互助联动机制,依托属地数据预判通关流量,科学配置各环节监管资源,有效提升货物通行速度。在夯实通关 “硬基础” 的同时,河口县不断优化营商 “软环境”,主动深化 “放管服” 改革,通过精简审批流程、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供 “一站式” 跨境服务等举措,精准破解跨境贸易堵点难点,持续释放经营主体活力。2024 年,河口新增 22 种互市进口商品,榴莲、中药材等高货值商品成为外贸交易新增长点,目前河口口岸已成为全国第四大榴莲进口口岸,进出口中药材规模居全国边境口岸首位,进出口农产品占全省总量的 46.7%,稳居西部地区口岸第一。
从过去的 “肩挑手扛” 到如今的 “车来链转”,从 “单一贸易” 到 “多元加工”,河口口岸边民互市贸易的转型升级,成为中国沿边开放与红利释放的生动缩影。如今,互市贸易不仅充实了边民的 “钱袋子”,更成为拉动物流、仓储、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的 “新引擎”,为兴边富民和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河口桀睿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专注于中缅进出口贸易服务,服务贯穿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专业进出口报关、国际贸易结算、进出口单证办理、进出口物流配送、货物仓储、中缅专线物流等,全力打造成为“外贸门到门一条龙”的外贸综合服务体。
电话:4000-888-707
传真:0692-4116315
邮箱:yunnanjierui@163.com
杨经理 手机:19526696809 QQ:231654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