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国家一类口岸,中国河口口岸与越南老街市隔南溪河相望,通过铁路、公路三座跨境大桥实现人员、货物、车辆的高效流通。这一 “口岸 + 城市” 的跨境组合,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境节点,更在国家战略、区域经济、产业协作等维度承载着多重 “一级意义”,成为西南沿边开放的核心枢纽。
在 “一带一路” 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河口 - 老街跨境联动区是中越互联互通的 “桥头堡”。越南老街市作为越南 “两廊一圈” 战略北部门户,与河口口岸共同承担着政策创新与机制突破的使命。双方已实现保税货物租赁 “区区联动”、多式联运 “一单制” 等两项国家级政策创新,其中保税货物跨境联动模式入选云南省复制推广案例。2024 年试行的中越(红河 — 胡志明)跨境铁路货运 “一箱到底重进重出” 专线班列,更让这里成为中越铁路联运标准化的 “试验田”,为泛亚铁路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这种战略级联动直接转化为贸易动能:2024 年红河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河口口岸贡献了核心增量,前 7 个月铁路口岸跨境列车通行量、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 89.7% 和 93.3%,成为中越贸易增长的 “主引擎”。
河口口岸与老街市的地理毗邻性,构建了中越边境最高效的 “跨境经济生态圈”。老街市凭借越南北部交通枢纽优势,辐射越南西北七省及老挝北部地区,而河口则依托中国内陆市场与物流网络,形成 “越南资源 + 中国加工 + 双向市场” 的循环格局。
进口端,越南的鲜食椰子、山竹等农产品经老街市集散至河口口岸,2024 年全国陆运首票越南鲜食椰子从这里入境,填补了品类空白;出口端,中国的纺织原料、电子零部件通过老街市输往越南加工基地,2024 年 1-6 月红河州对越纺织制品出口增长 72.4%。这种双向流动不仅让河口 - 老街成为中越农产品、工业品的 “跨境中转站”,更带动了周边产业集群发展 —— 河口沿边产业园已形成纺织、电子信息、跨境物流三大产业园区,吸引 12 个消费电子项目入驻,计划总投资达 32.6 亿元。
河口与老街市创新实践的 “一企两国两厂” 模式,重塑了沿边产业协作形态。江苏新东旭集团在河口、开远及越南富寿建设三座工厂,通过老街市实现面料、辅料的跨境流转与三地联动生产,形成面向东南亚与欧美的纺织产业链;云南尚航智能终端项目则在河口与越南同步布局生产基地,利用老街市的劳动力资源与河口的保税政策,打造数据线、智能设备的跨境制造体系。
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 “成本最优化”:中国企业可借助老街市较低的生产成本完成组装环节,再通过河口口岸将成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同时依托河口综保区开展 IC 芯片保税维修等增值服务。截至 2024 年,红河州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州外贸总量的 28.3%,成为沿边产业升级的 “核心动力”。
河口口岸与老街市的联动,实现了 “多区叠加” 的开放效应。河口一侧整合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老街市则设有越南老街省工业开发区,双方正谋划复制 “两国双园” 模式,共建跨境产业投资促进机制。2024 年中越(红河)边境经济贸易旅游交易会吸引 16 国近千户企业参展,交易额达 124.49 亿元,成为依托两地平台的 “国际展会标杆”。
智慧化升级更让这一载体效能倍增:河口口岸通过 AR 全景可视、车底智能查验等技术,将通关时间从 40 分钟压缩至 10 分钟;老街市同步推进跨境物流信息化,双方联合成立中越(红河)联合供应链联盟,实现 “一箱到底、一车到底” 的物流降本增效,2024 年一季度河口口岸单日最高货运量达 1.2 万吨。
作为中越民间交往最频繁的节点,河口与老街市承载着 “边民共融” 的社会意义。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2024 年河口口岸出入境人流量超 127 万人次,“五一” 小长假单日旅客量同比增长 35.9%,越南游客经老街市赴云南旅游、中国边民到老街市购物成为常态。
更深远的是民生领域的协同:河口 “天元国际商贸城” 聚集 150 余户中越商户,经营日用百货、红木家具等特色商品;老街市的农产品经河口口岸进入中国市场,既丰富了中国消费者选择,又带动越南农户增收。这种 “日常化互动” 让边境从 “地理分界线” 变为 “生活共同体”,为中越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
  

 
河口桀睿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专注于中缅进出口贸易服务,服务贯穿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专业进出口报关、国际贸易结算、进出口单证办理、进出口物流配送、货物仓储、中缅专线物流等,全力打造成为“外贸门到门一条龙”的外贸综合服务体。
电话:4000-888-707 
传真:0692-4116315 
邮箱:yunnanjierui@163.com 
杨经理 手机:19526696809 QQ:2316541978